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走进浔阳 > 浔阳风韵
信息类别: 浔阳风韵 公开方式: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:2025-04-02 公开时限: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: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:000014349/2025-01812

穿街走巷“姚家里”

发布日期:2025-04-02 10:18浔阳区委区政府门户网站字号【

绕过山水大酒店,沿着地质路上行,不出百米,就到了一个可南可北的分叉点。往南去,首先经过的是有着几十年奋斗历史的浔阳区新村小学旧校舍,里面人影婆娑,乐音阵阵,俨然成了周遭中老年人漫步歌舞之处。从学校大门口右拐,则会看到一上一下的两个支巷,其中的二支巷是通向底下的姚家洼路,另一支巷叫不来名字,想来肯定是坡上的户数不多,否则靠在学校边上,定然相互影响。往北走呢,是我最喜欢的,称之为“姚家里”的地方。

之所以称为“姚家里”,是因为这里算是姚家洼的腹地,而且好看的比较集中在这一块,有许多景致很值得走一走、探一探。

就拿最原始的地质路来说吧,虽然路的尽头改建了两栋新楼房,在这方世界里稍显突兀,但由于保持了地质工作者惯常的朴实风格,明窗红墙整齐划一,像是一个队伍一个班次,出行一致,关开统一。一楼人家外面的空场地,大多是用盆栽的绿植围成同样大小的藩篱。不过,花有多种,盆也各异,毕竟各人喜好不同。里面的水仙、月季等四季常有,竞相开放。

最好的绿植要算北楼边上的两棵老樟树了。五六十年树龄的香樟仍然精神抖擞,枝繁叶茂,给好几户人家遮阴蔽日。树下明显有人为磨损的痕迹,想来那时夏日炎炎之际肯定有不少刚下班回来的师傅在大树下纳凉,爱动脑的会利用一点空闲,杀上几盘军棋、象棋,媳妇们则带来丝线活,互相谈着天说着地,其乐也融融。其实,吸引人的不只是庇护神般的大伞盖,更有这两棵树的奇异形状,一棵树的主干在半米高处分出了两个枝杈,另一棵则干脆长出了三个,都是一般粗细,应该就是当下流行的“双生树”和“三生树”吧!

地质队的房屋大多是棚屋式建筑,虽是砖垒结构,但好在这里地势较高,没有内涝受淹倒塌的担忧。有的像是四合院,只有一个进口;有的则深不可测,圈中有圈,门里有门,像是套屋。可不管是哪一种,都让人生出一种想进去或者停下来的冲动。三生树旁有一栋房子从底下冒出来,红砖黑瓦,挑梁翘檐,给人一种地下飞仙的感觉。从上面的道路望过去,和房子的三楼平齐,如果两个人各站一处相聊,就成了楼面与地面的平等对话了。

而我更喜欢拾级而下。每一级台阶,每一个转弯,阳光总会让影子呈现出不同的形状,也会让你领略不同的风景,甚至还有那么一些意外,遇见不同的人。

这里的道路肯定是不能称之为道路的,只能叫作巷,大部分没有名称,即便你问在这里居住几十年的人也回答不上来。宽一点的有二米多,窄的就只够一个人轻松来回,绝对走不了并排的两人。可居住在这里的人却不少,有原居的,也有长租客,在支巷里时不时地都能够碰到。有时需要互相谦让,自然很快熟络起来。所以走路太快是不行的,要么会和挑担子的撞个满怀,要么会错过抱着小孩子的热情邻居。这也无形之中增添了漫游的乐趣,说不定走着走着,就能看到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,凄迷又彷徨……

其实,所有巷子都殊途同归,而且只通姚家洼。东西贯通的巷子并不深,只有二三十米远,好在它弯弯折折,并且数量众多,单看数字有叫“一百弄”的,可能原来不止此数。只有南北走向的巷子比较长,有好几百米。很多的巷子是可以串联的,小孩子们想要捉迷藏、打假仗,这里再合适不过。巷子之间,有的是台阶相连,有的是平台互通,有的要穿廊过户,有的则是柳暗花明。南北向的巷子最后是从一新小区的大门穿出来,倒是少了一些秘意,这也是老城新貌的必然结果吧!

穿过巷子,自然就到了久负盛名的姚家洼了。一条几十年的老街,永远充满了生活的气息。几乎是在眨眼之间,你就会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穿越到现代,米粉肉的茴香味、酒坊的酵母味……都挤满了味蕾,无肉不欢的猪肉铺、琳琅满目的炒货店……会看爆你的眼球,还有缝纫机的吱吱声、杂货铺里的麻将声、行走小贩的叫卖声等随时随地塞进你的耳腔。很多店里挂着“和气生财”的牌匾,不失为文明创建的最好助力。

总会有三三两两的老年人惬意地坐在店门口,边晒太阳边闲聊,说着永远讲不完的东家里长西家里短。从她们温和的脸上,看得出来心情的舒畅和洋溢的幸福。当有人如我一般,从上面巷子里晃悠悠地走出来时,和老人们总少不了对望几眼,仿佛一个在深山里久居,一个从幻境中新生。

而在姚家洼的东南面,一座座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正以看得见的速度拔地而起,又是一番人间仙境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